查看原文
其他

【科技评论】中国商业航天需要降温是个伪命题

2016-03-22 战略前沿技术


中国商业航天需要降温是个伪命题

金海洋航天  蒋方

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


数日前,喜闻“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正在筹建商业火箭公司,互联网巨头伸出橄榄枝”。今日又见媒体报道,政协航天大咖纷纷提出“给商业航天热潮降降温”。其理由是:商业航天缺乏法律依据,各类航天计划是否具有系统应用尚未可知,不可盲目上航天项目。本人作为探索商业航天多年的创业者,强烈反对此论调,故作此文和大家商榷。


一、中国商业航天“过热”了?


谈“降温”,必然是觉得“太热”了。鉴于国内、外的航天发展形势,中国发展商业航天几乎已成上下共识。商业航天,给航天体制内、外均带来新的憧憬,2015年,各方热烈讨论商业航天。但是,和美国民间经过十多年技术积累后掀起的商业航天热潮不同,我国的商业航天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。


1、中国的商业航天只有一些的小民营企业在努力尝试,数量屈指可数。他们面临的技术、资金、人才等等困难。项目基本均处于技术研发期,没有现金收入,资金基本属于自筹或天使阶段,还没有一家商业航天的上市公司。可以说是:一无实力,二无规模,三无应用,只是代表了一种未来趋势。


2、体制内航天企业有进行较强的商业化发展动力,但具体政策不明确,还没开始真正行动。


3、社会资本和资源对国内商业航天缺乏了解、缺少信心,在观望,并没有积极参与。少数前卫的投资机构,反而选择投资美国的商业航天企业,如:腾讯就投资Worldview,海银资本投资XCOR。


4、国内商业航天具体政策不明确,商业航天企业得不到政府背书,极难获得社会资源支持。


由此可知,所谓的中国商业航天热潮其实只是嘴巴上的热潮,国内真正的商业航天企业屈指可数,其处境都非常困难。而美国商业航天企业在政府扶持下,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沉淀,开始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,并于近年兴起一千多家商业航天企业,形成产业化趋势。相比之下,中美差距甚大,并在进一步扩大。现在是中国怎么起步追赶人家,根本就没有商业航天热潮,谈何“降温”?
 
二、商业航天缺乏法律依据不是“降温”的理由。


参考美国商业航天立法的发展过程,有以下几个经验可以借鉴:


1、在不懂得如何引导这个领域的时候,干脆不作具体限制,任其自由发展。


2、在每一次民间取得重要的技术进步时就不断提供法律支持,促进行业发展。自八十年代以来,美国一共推出商业航天有关的法律、修正案达至少9次,近年尤其频繁。


3、立法体现在对民间商业航天企业的研制阶段彻底放开,在应用阶段严格管制,“前松后紧”的策略来控制行业的社会风险。


结合我国国情,新的立法工作也是往往滞后于该行业的实践工作,尤其是在创新领域。我国太空立法工作开展多年,但出台具体的法律还须到2020年后。目前的确需要一部临时性的法案或备案管理的制度,为这个商业航天新兴行业背书,促进发展。但不管怎么样,航天立法不是开展商业航天项目的前提。


    结论:


1、商业航天的立法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只有客观实践才能为立法提供丰富的依据。


2、法律是来促进商业航天行业的创新发展的,是为其创新、创造提供保障的,而不是来限制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制、开发。先立法再实践的逻辑是本末倒置。


3、客观形势迫切需要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尽快发展壮大。我们不可能等到相关法律健全后再来搞商业航天的创新、创造,坐失发展良机,被国外竞争对手拉大距离。
   
三、 航天项目的不确定性不是“降温”理由


商业航天作为一个新产业领域,某些航天项目的商业化应用可能存在不确定性,这是无法避免的。恰恰就是这种在不确定中尝试、在失败中修正、在担忧和恐惧中变坚定的理念,成就了航天事业、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!


社会资本作为自主承担风险的商业主体,具有独立的风险估评办法,完全懂得避免没有技术创新、一拥而上的同质化项目,也懂得可以选择风险相对小的航天项目入手,逐步发展成为国家航天的补充力量。专家、领导还是要相信群众的智慧,少操心,放手让群众去实践更好些。何况,世上哪有没有风险的生意?
 
四、为什么SPACE—X敢公开说可以打败中国航天?


Space-X的艾龙.马斯科曾信心满满写了一篇公开信“为什么我们可以打败中国航天”,以此来向美国政府表决心。他的狂妄不是来自他目前掌握的先进技术,更多是来自他团队拥有强大的创新、创造能力,能保证他未来相对的优势。


我国航天僵化的体制、僵化的思想正帮助对手制造优势。一些重要岗位的领导如果缺乏创新思想,如果不能听反面意见、不能谦虚学习提高、不能包容新事物,就会不由自主地制造类似“降温”的伪命题来消极应对,就会变成创新的“软杀手”。许多创新者和社会资本恰恰最怕这种“莫须有”的阻力,而极少数勇敢的创新者往往会沦为孤军、被困境扼杀。这助长了国际竞争对手们的信心。
 
五、为何我国会有“商业航天要降温”的论调?


不盲目上项目、有序使用太空资源,这些理由都成立,但均和开展商业航天项目不冲突,都不是“商业航天要降温”的理由。目前阶段,我国应该群策群力,帮助少数勇敢者前行,综合各方资源促进行业发展,尽快参与国际竞争。为何我国目前阶段会有“商业航天降温”论调?我认为这和行业官员的传统体制思想有直接关联。


1、商业航天是一个新领域,我们只能参考美国经验结合国内情况来研究怎么干,人人需要学习。作为航天体制内管理干部首先要面对国外商业航天冲击带来的压力,还要面对公众对这个新事物充满期待的热议。而在业务上,对外不知道采取怎样的商业化手段,对内不知道如何引导体制内单位和人才的商业化热情。外有压力,内无对策,就会无从下手,只能选择保守的“降温”消极态度。


2、最可怕的是官本位主义,自己不懂怎么干,还不希望别人干。别人干砸了也许要自己承担责任,别人干成了没自己功劳,只有“降温”是最稳妥选择。而敢想、敢干、能干的实干家则可能被贴上“盲目的、缺乏法律依据的、甚至是涉嫌违法的”的标签,极易沦为孤军消亡。


3、对国际形势缺少竞争意识、没有紧迫感。美国主要的几家商业航天企业得到政府支持,已经沉淀了十几年,近年开始不断推出革命性的高科技成果,震惊国内航天界。如果我们不作为,再拖几年,美国商业航天企业做大并占领了民用市场,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再想追赶,更难。


总之,目前提倡我国商业航天应该“降温”、“放缓”,反映了部分体制内专家、官员并没有在全局上客观了解、看透这个新行业。这种消极态度,是一种迷茫,是一种逃避,或者是一种官本位的僵化思想,对商业航天创新有极大的扼杀作用。
我国需要胡胜云这类体制内有想法、有魄力、懂技术的优秀干部来从事商业航天的开拓,或从事行业管理,只有积极、开明有开拓精神的实干家才能给这未来行业带来希望。


本文乃个人观点,对事不对人,请各方海涵。
 
附:对中国商业航天的建议


1、开放体制、降低门槛:商业航天有别于体制内国企,但又离不开体制资源,技术应用、人才交流、基础设施、准入许可等,给商业航天企业运行创造条件。


2、临时立法、刻不容缓:尽快出台过渡性法案,放宽研制、约束应用,依法行事,给行业背书,给创新者、投资者一颗定心丸。中国的商业航天起步越早越好。


3、重视民营、耐心孵化:商业化航天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。从商业市场的应用到对科技发展的反孵,从一级消费到二级消费、到三级消费,是一个递进的过程,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周期。


4、主管部门切忌急功近利,应该多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,少注重其资金实力;更不能杀鸡取卵要求民营企业按照自己希望方向发展。


前沿君微信:tech9999

投稿邮箱:13355524@qq.com


【战略前沿技术】一网打尽系列文章,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:【习/xi】【双创】【虚拟/VR】【预见2016】【物联网/Iot】【马斯克/Musk】【采办/acquisition】【抵消/offset】【水下/undersea】【轰炸机/bomber】【能源/energy】【电池/cell】【凯文/kevin】【战争/war】【云/cloud】【排名/rank】【博士/doctor】【王喜文/xiwen】【黄志澄/zhicheng】【贺飞/hefei】【李萍/liping】【纳米/nano】【基金/fund】【机器人/robot】【俄/Russia】【加/plus】【量子/Quantum】【数据/data】【无人/UAV】【革命/revolution】【转化/transfer】【谷歌/google】【工业4.0/industry】【神盾/DARPA】【颠覆/disruptive】【3D/4D】【硅谷/silicon】【石墨烯/graphene】【智能制造/inte manu】【智能/AI】】【军民/integration】【激光/laser】【智库/tank】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,敬请期待……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